​黑天鹅影评50字(黑天鹅影评豆瓣)

黑天鹅影评50字(黑天鹅影评豆瓣)

《黑天鹅》是一部充满悬疑和心理危机的电影,剧情扣人心弦,让人难以预测结局。尤其是主角娜塔莎·金斯基的精湛演技和恐怖的变态人格,更加深了电影的恐怖氛围。整部影片通过舞蹈和音乐设计,刻画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独特性格的魅力。对于喜欢心理恐怖电影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是不可错过的佳作。

1、世界三大经典芭蕾舞剧观后感?

三大芭蕾舞剧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胡桃夹子》和《睡美人》。柴可夫斯基写过无数传世之作,这三部曲是人们最熟悉最广为流传的艺术作品,他通过这三部作品,从根本上提高了舞剧音乐和作曲家在舞剧创作中的地位。

《天鹅湖》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型,与王子结合,迎来美满结局。于1877年2月20日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之后作曲家将原作改编成了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天鹅湖》组曲。天鹅湖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剧,也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2、还没复工好无聊,有什么电影推荐呢?

优质回答1:

给您推荐三部90年代老电影,当年看了很多遍的DVD光碟,剧情跌宕,抓眼球的好片子。

1 《夺命双雄》

吴宇森电影《 变脸》的另一译名。夺过多项大奖,也是吴宇森这位华人导演带给好莱坞的力作。约翰·特拉沃 尔塔 John Travolta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两位好莱坞巨星正反两面表演得酣畅淋漓,形成的反差让我非常喜欢。

2 《空军一号》

相信 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影片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吧!看这部影片印象最深就是身为曾经的越战老兵的美国总统,孤胆英雄,以身犯险,惊天营救。他没有选择逃避苟且,而是勇敢地对敌斗争。有一段音乐更是特别,俄罗斯 *** 聆听的旋律是耳熟能详的国际歌。

3 《勇闯夺命岛》

由尼古拉斯·凯奇、肖恩·康纳利主演的好莱坞巨作《勇闯夺命岛》 当年我看了N遍,无法超越的经典 。那些经典动作,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依然是我心中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特别提到影片的音乐也是经典之作。。。

优质回答2: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人都还在家里禁足,确实感觉无聊。为了不让自己在家里傻傻呆着。有的人躺床上,拿着手机玩游戏;有的人自娱自乐的拍段子;有的人就看电影看小说。看电影小说的,这么长时间了,资源也差不多看完了。现在给你们带来一点福利,介绍几部经典电影电视剧给你们!

1、《肖申克的救赎》

这是一部美国犯罪片,讲述的是一位曾经成功的银行家被判犯有他没有犯过的罪行,在肖申克监狱里服刑的经历,在这里他用独特的方式来解除他生活的痛苦!

黑天鹅影评50字(黑天鹅影评豆瓣)-第1张图片-

2、《教父》

这个电影一共有三部,分别讲述了:

《教父1》讲述了以维托·唐·科莱昂为首的黑帮家族的发展过程以及科莱昂的小儿子迈克如何接任父亲成为黑帮首领的故事。

《教父Ⅱ:西西里人》讲述了1950年,迈克尔·柯里昂即将结束在西西里的流亡。教父命令他把一个叫萨尔瓦多·吉里安诺的土匪带到美国。但是吉里安诺背负着沉重的血债深仇。

吉里安诺是西西里的罗宾汉,他反抗腐败的 *** 、藐视的事业。在迷雾笼罩的群山峻岭和古老的遗迹之中,迈克尔·柯里昂的命运与最危险战士、情人和西西里人——吉里安诺息息相关。

《教父Ⅲ:最后的教父》》讲述了第二代教父迈克进入垂暮之年,为了灵魂的救赎,试图合法化家族事业却遭遇重重阻碍的故事

3、《彗星来的那一夜》

《彗星来的那一夜》,讲述了一场大停电之后,所有的人际关系、甚至世界秩序都有了惊人的改变的故事。

4《恐怖幽灵》

《恐怖幽灵》讲述了男子总觉得额头上有东西,很不舒服,却不知上面写着自己死期的故事。

希望你能喜欢

优质回答3:

没复工在家可以看看电影追追剧,这里推荐一部豆瓣高分国产电影《动物世界》,乍看名字以为是部关于动物的纪录片或者动画片,上映时确实误导很多买票的观众。但其实,它是一部改编自日本热血漫画神作《赌博默示录》的工业大片。

故事讲述了在游戏机厅做着 *** “小丑”的郑开司(李易峰 饰),幼时父亲突然失踪,母亲重病住院,使得郑开司的生活非常拮据。发小“大虾米”(曹炳琨 饰)借口买房骗下了郑开司父亲留下的房产,还给他带来了巨额的欠债。神秘人物(迈克尔·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 饰)出现,告诉郑开司,只要参加“命运号”游轮上的神秘游戏,就有机会偿还完所有欠款,一无所有的郑开司为了给青梅竹马的护士刘青(周冬雨 饰)和母亲更好的生活,只得登上游轮,开始了生存游戏。

韩延导演作为一个80后导演,不再只是努力向前辈导演看齐,更打上了非常强烈的时代标签,将二次元的热血与烧脑的剧情完美结合,把单纯的剧情片拉升到工业大片的水平,让大家看到新一代导演的创造力和野心!

关于郑开司这个人物,和原著有点不同,导演拿掉了他脆弱的部分,放大了他的善良,郑开司不再是*丝逆袭,而更像是一个超级英雄的存在,这和他脑洞世界里的小丑相互辉映,虽然郑开司只是个普通人,一样能做自己的超级英雄!

强烈推荐。

优质回答4:

你好,给你推荐一下这俩部电影。

《七号房的礼物》 类型:剧情|喜剧|亲情

简介:只有6岁智商的男子和可爱的女儿相依为命,生活简单却很幸福,但却戆卵卷入一起幼童拐奸案,死者是警察局长的女儿,男子搞不清善就被投入监狱。他住在七号牢房,这里聚集着五毒俱全的社会渣滓,但是他的天真感动了这些大坏蛋,他们甚至不惜冒险将女儿带入牢房与父亲相会。

推荐理由:充满搞笑又充满煽情,弱智父亲、聪明女儿、善良狱友、,在黑暗冰冷的监牢里,七号牢房却充满阳光。

《龙纹身的女孩》  类型:悬疑|剧情

简介:《干禧年》杂志的财经记者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丹尼尔克雷格DanielCraig饰)正被一桩报导引起的诽谤诉讼案搞得焦头烂额之际,却意外接到了瑞典顶尖家族企业范耶尔工业集团的创始人亨利范耶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饰)的邀请。表面上米克尔要为对方写传记,实则是帮迪奇调查一桩40年前发生在家族里的悬而未决的杀人案。米克尔认真梳理堆积如山的资料,与家族成员交流攀谈。却在关键时刻,被一个边缘女孩莉丝贝丝沙兰德(鲁妮玛拉Rooney Mara饰)入侵电脑盗取了资料。他找到同要具有非凡调查能力的莉丝,邀请她一同调查,却发现面前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欲望黑洞. ..

推荐理由:她能搞定一切。因为看过原著,所以吸引力特别大。根据瑞典小说家斯蒂格.拉尔松(Stieg Larsson)的原著改编。

3、看完《十三邀》许知远对谈李诞,你有何感触?

优质回答1:

《十三邀》里许知远与李诞的对谈,让我看到了在阴晴不定喜怒无常的时代情绪面前,每个人都是失败者,都是一缕炮灰。

在资讯的丰富带来的交错、选择的多元带来的惶惑面前,许知远与李诞这两个老男人,宛如共同经历了一场生命的劫难之后,浊酒浅斟,强颜当歌,新亭对泣,把大众媒介当做特效云南白药包扎着彼此两败俱伤的溃脓。拽文一句,这真是“斯民同浩劫,此意敢言伤”了。

许知远的内省与自律,李诞的发泄和疏狂,殊途共归,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观照人心惟危,印证时代的悲欢交集,还有生命的不由自主。就像里尔克《哀歌》里所写的,永恒的潮流始终席卷着一切在这里,穿越两个领域,并在其间湮没他们。

所以,本期的《十三邀》,不妨视为用舍行藏决然异趣的两类文人,对着时代各自倾诉的“笑忘书”的结集。

1. 有关许知远

许知远与其说是“公共知识分子”,毋宁说是后现代社会的文化遗民。

遗民的记忆和眼睛,总是顾后恐前的,在大众狂欢的升平鼓吹中,独自领受,寂寞啃噬,对理想中的人伦、社会自有一番营造与坚守 ;所说所想,又都是毫无顾忌,因为他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我,或者纯粹就是对众意与民意公然表示敌意,顺便欲盖弥彰地捞快钱一把。

在许知远看来,李诞的成功,李诞的欢醉,都是“本来无一物”。物质名利,娱乐闹场,电影电视,不过都是假象,都是浅薄消费品,像张随手抽出的卫生纸,在光鲜的餐桌和下水道之间来回,倏起倏灭,无有穷时;许知远念兹在兹的,是当我们以统计学和财富值的种种作为自身的社会观、生命观的基准时,我们最终将彻底走失自己,烟迷城市,火燎楼台,“自退于野蛮”。他如此不厌其烦地批判资本与现代性,尽管《十三邀》节目本身,就是在向资本与现代性表达投诚与献媚之意。

是以,在整个节目中,像先知一样说出这一切的许知远,其实也没那么自信。在对谈里,面对着从文化阵线撤退的“异已者”李诞,许先知面对逼问,满脸尴尬,顾左右而言他,只能凭借着一个文字工作者优秀的语言功底作为盾牌遮挡住质问。 显然,这不是强者示弱的高段位表现,而是修持火候还差的透漏。这正是许知远的尴尬之处,面对时代,他自以为有精神和良知的底色,却缺乏物质和受认可的底气。核心点在于,君子无法只是固穷,他缺钱要钱,可又必须维持住知识分子的体面,套着紧身牛仔裤不情不愿地走在街头时,显得更加扭扭捏捏。

一方面,表现为“清高文人”人设的许知远,最大的精神绝症,在于悬空蹈虚,与脚下的土地脱节的,这大概就是孔夫子所告诫的“致远恐泥”的状态。可以说这是一个被文字所欺骗之人,如此执着的相信一个乌托邦时代的存在;又如此坚定不移的主观认定大众是无处不在的庸众,具有强大并以平庸杀人的属性。 他怀着一腔激愤,闯入四顾茫茫的萎黄之地,自以为“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反差,动与时忤,只能以伤时之语、骂座之言来喷撒他的愤激、无奈和悲哀。可他又从未想过,这些是否只是他幻想出来的“无物之阵”。

而另一方面,许知远又是时代悲哀的样本——一个知识分子的真诚或者至为成功的假装真诚,竟然换来四面八方的不解、轻视、嘲弄乃至谩骂。在《十三邀》的对谈中,至少没有漏洞的表面上,许知远不吝自取其辱,裸呈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严谨又认真,在纤细敏感而又真挚的告白中,掺杂着一种要把自己剥光了展示的纯洁和真诚。他说,“大众是愚昧的”;他说,此生最好的死法“是死在女人身上”;他动不动对着镜头说“牛X”之类的粗话;他深情而怜悯地看着你的眼睛发问,“你不觉得自己无聊吗”。 这样的许知远,那姿态就是不想在这个时代面前媚俗,不想背叛自己。他说人被光明浚伟的景观吸引,才是一件美好的事;在真理中歌唱,是另一种最温柔气息,是何忧何惧的气息。

黑天鹅影评50字(黑天鹅影评豆瓣)-第2张图片-

讽刺又是辛辣的:许知远自以为是时代的精英,是世界的良心,是庸俗的批判者,是古典情怀的思想家。而在大众眼中,他们所面对着这个人,只不过是位搞笑的“落魄文人”,甚至就是科技时代华强北翻新版的“孔乙已”而已。这样一个人,必然是盛世时代的“落伍者”,必然要遭遇李诞、罗振宇等从中突围的“成功前文人”的嘲笑,有着大众尤为看不上的腐旧与冥顽不灵。可以说,这是一个21世纪初期破落文人的穷酸与不幸的凌迟示众,在环堵的看客中痛苦 *** 与哀嚎着,情到深处又不忘至情,基调是灰暗的、悲愁又自怜自恋的,也注定要被现代大众所判决和流放。可以说,《十三邀》“邀”出的,是“知识精英”虚矫的精神富足与真实的生存困顿。

我以为,这才是大众时代最值得凭吊的“精神事件”。也就是说,不管镜头上的许知远是否存在“反弹琵琶”的表演性,但任何一个时代,当知识、批判、独立、真诚、理想这些词汇,在大众眼中已变成不干不净时,变成可笑至极时,变成疑窦丛生时,实际都是在表明社会集体对美好的事物已放弃希冀,放弃寻找。而所有这些,又转过来构成了一幅破碎而又扭曲的世相图。

2,有关李诞

很多人说,李诞是许知远的对立面,而实际上,李诞更像是“向死而生”后的许知远。

安德烈·纪德杰出的自传《一粒种子如果不死》有这么句话:“一粒种子扔到地面,倘若不死仍是一粒,若是死掉,才会结出更多籽米粒”。许知远这些知识精英在大众广场舞中倒下,无数的李诞才能拔芽而起,春风吹生,郁郁葱葱,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在这场对谈里,前文青李诞其实只说了两个意思,一个,文化\文化人真不是东西;另外一个,一切都将灰飞烟灭。所以,在李诞的行为意识中,高调的口号毫无意义,生存并且挺立就是一切。为了避免被时代所误所伤,为了肉身的体面,“可以穿金戴银”,就必须和社会建立一种妥协的关系网,费心经营,过去的情分,美丽的回忆,可贵的情操,感人的诗歌,得有所牺牲,得所有退让。可当真的从知识理想国的废墟离家出走时,文化弃子李诞还是忍不住在怀里揣着一块理想的碎片,时常在半夜的幽光中摩挲,感怀不已。

李诞作为一类时代标签,最大的特征在于解构崇高,而这也是李诞的生命甲胄。作为曾经的知识分子一员,自立门户卓然自立后的李诞当然是疏狂的,对穷酸精英许知远有着不可掩饰的不以为然,甚至是嘲弄,唯有如此才能证明自身当初背弃知识、学术、理想的光明正大和理所当然。他疏狂的底气在于镜头啤酒杯的身后,有着一套大众娱乐传播的机制和权威在作支撑。人人都喜欢大众文化,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语言,李诞“预流”于此,占尽先机,高能得志,自然有足够的信心仰天大笑出门去。

但是吊诡在于,于此同时,李诞面对大众喧哗境界现前的考验,又无法彻底斩断对生命问题如何解决的疑虑,还有自身被大众娱乐大浪彻底湮没的危险的警惕。以他的聪明,哪里会真的那么坦诚的跪倒作资本的奴隶,而不会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异化?为此,还是娃娃脸的李诞,业余学佛,还念兹在兹着诗歌,还在玩世不恭中不经意的闪现对于许知远的敬佩和同情;即便是节目中,端着酒杯满脸绯红的李诞,也是屡屡低头自语“是为了生活”,毫不虚伪的对许知远发出种种善意。

李诞的问题之一,在于精神世界的分裂。现在已经物质成功的商人李诞,其实并不那么洒脱在节目中,他一方面热情地抒发着对自己眼下的生活的满足,非常张扬的流露出他的喜悦之情来;另一方面,又总在悲愁和欢愉交具中回忆自己理想张扬的过去,恋尸癖般的对“逝去”的自己充满怀念,对“没有心理包袱”的池子饱含羡慕。这样的李诞,让我们看到他人生光彩的一面,分享到他内心的快乐的同时,总能瞥见他不经意的感伤流露,而这样的情境比比皆是。

也许,李诞的生活体验,太强调一种对外的关系,自以为得计,自以为大众的喝彩声、钞票的飒飒声对生命有着最深刻的移情作用,反而迷失其中;同时又不能契入直观,“活在一如”,过去理想主义的“余毒”还深藏体内,时常窜出作案,成为生命中的大负担,时常让他在物质生活的惯性和大众文化的“所知障”中双手互搏,疲惫不堪。是的,他成功了,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但是,不该丧失的也早已丧失。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

李诞最大的问题之二,是所有冷眼看穿的“觉悟”姿态,可能都是不曾经历就自我确信的假相。他对精英式理想主义的告别和嘲讽,多数时候不是揭穿,而是亵渎;他对“成功”的理解方式,不可避免的将陷入生命的空疏和资本的异化之中,只因为他所有的认识都出于一个宿命论者本能的与世推移和随波逐流,而不是知行合一后的自由意志选择,更不是洞彻生命本源和知识虚空后的如实观照。

这种弊端,用他痴爱的佛学来讲,就是“戏论”,就是口谈而非行者,只是徒逞口舌,依文解义,而无境界现前的勘验,自以为看穿一切,依然堕落在假象。他能做的,只能是“心外求法”,将云深雾绕的庸俗化佛教术语拌上过眼云烟的物质财富熬作鸡汤,在嬉笑怒骂中仰头喝尽。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应对,但绝对不会是一个固定的答案,可以让“成功”的李诞得以安身立命,甚或等而下之,只是夸富而已,麻痹而已,而资本唯利是图的高淘汰率,可能会迅速的让他“泯然众人矣”。

从这一层看,文青界对二人的观感,大体表示为惜许悲李。很多人认为,许知远的择善固执,孤独、穷酸、傻冒,但有不可替代性,只因为知识、理想、真诚、还有富有的 *** ,以及人性的光辉,是“良好生活”所必须的,也才能使得一个人在本质上真正超过他人;而被大众工业招安的李诞,再潇洒、再笑傲、再坦荡,也不过是资本流水线上的一个商品,随时可以无限复制出来。犹如“网红”,人无千日好,只等后浪扫。

可以说,这是当代中国,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人——理想情怀与现实主义,精英文人与世俗玩家,在时代震荡中遭遇到的不同欢乐,与共同惨剧。

3,无关结论

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不能主宰的一生中。《十三邀》的意图,李诞和许知远的意义,不过是在借此个例,打开某些被忽略的视域,使得这种存在的丰富性得以展现而已。

还是开头的里尔克说的,“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可问题更关键在于,当许知远式的过度理想主义,与李诞版的透支现实主义,结局并非二选一,而是都顶不住了怎么办?只怕只能说,这桩生命与世界的悬案,许知远想不出答案,李诞也提供不了。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要回到没有救世主的本来世界,与自己 *** 相对,选择可依之枝。尽管这是一句废话,全文也不知所云。

写于2018.1.21,

优质回答2:注:本文原标题《“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不甘心的佛系青年,都在艰难地娱乐至死》,删节版更名为《开心点吧佛系青年,人间不值得》,发表于腾讯·大家。

深夜我打 *** 给亦希,因为她刚发了朋友圈,表达了自己对最新一期《十三邀》李诞和许知远谈话的喜爱,“蛋蛋太可爱了”。

李诞1989年出生,是近几年迅速走红的脱口秀网红、网红诗人,因为相信佛学的许多教义,还是著名的“佛系青年”。许知远则生长于70年代,是取得世俗成功的知识分子,书店老板,杂志总编,严肃作家,在网络上谤誉满身。

而我的朋友亦希,则是北京一所即将消失的著名高校的法学研究生。

马上她快毕业了,前段时间,她参加了一档求职节目,最后十二盏灯全亮,还得到了自己心仪企业——一家世界知名外企的法务offer。

亦夕身上有很多我欣赏的特质:

她的微信签名是“think like a man”(像男人一样思考),因为她觉得中国传统女性都只是一半的人,她要做一个完整的人,希望自己成为坚定的女性主义者;

她在求职节目中,谈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大众戾气,说“我和所有人一样讨厌罪大恶极的人,但我坚决捍卫他们请律师以及上诉的权利”,冷静地表现出法学生的专业素养,赢得所有面试官的青睐……

然而同时,她也是这一代典型的“佛系青年”。

每次我们聊天,她老说的就是,我就要毕业了,在学校漫无目的、无所事事地“混着”,一副看上去生无可恋、毫无意义的样子。

但实际上,她读女性主义的著作,读新兴作家双雪涛的小说,也会去参加一档时下流行的求职节目,甚至拿到了这家著名外企的offer——充斥内心的无意义感和仍然在做事的行动力,同时“矛盾”地存在于这位“佛系青年”身上。

“我经常觉得什么东西都没有意义,早晚都有一死。是李诞让我知道,如果觉得一切东西都无所谓了,那我就好好活。”

而最让亦夕印象深刻的,是李诞的一句话——常年有工作不顺、突然失业、惨遭失恋、身患抑郁、自寻短见的人在微博上向“好笑的”李诞求助,李诞最后统一回复了一句置顶微博:

“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1 我们都是不甘心的“佛系青年”

我在那一刻才知道,原来这句话是李诞的原创。

因为这句“人间不值得”,我已经从好几个同龄人的社交媒体签名里看到了,他们有的在金融街,有的在电影业,有的在新闻媒体,大多数在北上广深,有的则在国外——

我惊讶的发现,原来我竟然认识这么多李诞的粉丝,身边竟然有如此多充满矛盾的“佛系青年”,而我也是其中一员。

于是我开始想,我们这帮所谓的佛系青年,到底是怎么样的人?

2017年末,当“佛系青年”一词迅速走红中国大陆网络时,“佛系”的意思被规定为这样: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然而问题是,我们是发自内心地觉得,“什么都毫无意义”吗?真的有也行,没也行吗?

这一期《十三邀》给了我启发。节目里除了有李诞和许知远的对谈,还有许知远参加讲座分享的现场,其中不少年轻人都表达了巨大的困惑,昭示了部分答案:

“佛系青年”根本不“佛系”。

年轻女生A说起“开不开心”,“我自己的感觉是,其实大家都过得不开心,但每个人都在强装自己特别开心。”

年轻男生B谈到“改变的动力”,“我们好像失去了对一些事情改变的动力,当我们需要用一种解构的态度,去面对世界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自处呢?”

年轻女生C讲述“成为社会人”,“中国的年轻人是没有青年阶段的,都希望特别快地洗掉自己身上的校园气,迅速地完成社会化。”

年轻女生D甚至不愿把辛苦带给“下一代”,“一个人当她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来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不是就不应该把下一代,带到这个世界上来重蹈覆辙?这样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去感慨: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很显然,他们的心情如此具有代表性,而很难用“有也行,没有也行”来概括。

我和朋友在讨论起“佛系青年”时,有朋友把中国“佛系青年”和日本“草食男”作对比,因为他们似乎共同呈现出一种“低欲望”的特征。

“草食男”来自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作品《低欲望社会》,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胸无大志的时代”。他感叹消费不振,经济萎缩,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而三十岁前购房人数逐年下降,阶层固化,靠个人奋斗上升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宅文化盛行,年轻人大步向低欲望社会演进。

“草食男”于是成为“低欲望社会”的典型公民:习惯独居,尽量不必与人发生交集,野心小,靠日本发达的动漫和色情业解决情感和生理需求。

我自然不同意“佛系青年”就是“草食系”。

因为一对比就发现,这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中国的佛系青年再“佛系”,也还在坚持着“佛系”恋爱和“佛系”约炮呢。

作为一个经济富足、社会资源分配平等、缓慢增长的社会,日本产生的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低欲望草食系”,以至于日本《产经新闻》评论委员河合雅司,去年就忧心如焚地写作了一本著作《未来年表》,悲观地预言日本的“宁静危机”,一下子畅销三十万册。

而很显然,中国社会的年轻人不是这样。中国的“佛系青年”,绝对不像表面上那么“胸无大志”和“低欲望”。按一个朋友的说法,今天的中国社会恰恰相反,物质欲望、对持续高增长的信念,几乎是维系社会的基本要素。

因此,“佛系青年”在中国大陆网络语言中的流行,仅仅变成了一种“语言的叛逆”,这个高速增长的社会,太过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竞争太激烈,特别是那些通过高考、或大学毕业后去北上广深等城市打拼的小城青年。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小城青年,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都市,从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真正“佛系”起来的。

这盘Hard模式的沙盘游戏中,许多中国年轻人都觉得累,但又不能脱离这个游戏,这是一台越来越快的跑步机,但却只能继续跑,一旦停下脚步就会摔死,“佛系青年”的佛系打车、佛系恋爱、佛系约炮——一切“佛系”,都只是“口嫌体正直”罢了。

真实的情况就是,把“佛系”挂在嘴边的绝大多数人,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佛系,每天佛系恋爱、打车、约炮之余,白天都继续在丛林中厮杀,继续加班,继续做着一夜暴富、财务自由的梦——

很明显,并非一切都无意义,“财务自由”就相当有意义。

然而有意义的另一面,就是“求不得”。

对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来说,“财务自由”都只是一个梦而已,永远不会成为现实——

因为求不得,所以理所当然的“不开心”;

因为要跟上这台快速运转的跑步机,所以要迅速“社会化”;

因为无法反抗和改变这样的生存状态,让这台机器更慢一点儿,所以“失去改变的动力”,进而只能以戏谑、解构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世界。

我们因此都成为了不甘心的“佛系青年”,这样至少还能笑一笑——

70年代出生的许知远自然无法懂得年轻人的困顿。在《十三邀》的访谈中,许知远诘问,“仅仅只是有些时代,笑才重要。”

李诞反驳,“在哪些时代,笑不重要呢?”

很显然,许知远被问住了。

2 现有价值体系下,收入低是不快乐根源

正好,2017年年底,《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这篇文章爆红大陆网络时,一个台湾的网红朋友将此文转到自己的脸书。意想不到的,这篇文章竟受到许多台湾年轻网民的欢迎。

我们在一个内部论坛讨论时,他说,近些年台湾的许多媒体,经常报道大陆年轻人身上的“狼性”和强悍的竞争力,以此来批评台湾青年的不求上进——而这种不求上进,在台湾网络里被称作“厌世代”。

然而,《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里的大陆青年,呈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现象,台湾网民惊讶地发现,大陆居然也有和“厌世代”类似的“佛系青年”啊!——所以这才引人注目。

为了研究台湾“厌世代”到底是什么,我去买了一本在台湾出版的同名著作《厌世代》,副标题就叫做:低薪、贫穷与看不见的未来。

这似乎已经说明了“厌世代”为什么厌世了,虽然台湾和大陆的经济发展速度,到这个时代已经完全不同,大陆一线城市的薪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台湾。

但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中国大陆“佛系青年”的“佛系”根源,就是腰乐队在《硬汉》里唱的:

“调查显示国人,较去年快乐。收入低,是不安全、至少是不快乐根源。”

而同样的,在李诞和许知远的对谈里,李诞频繁地聊到的字眼,除了“无意义”,就是“钱”。其他一切都无意义,但钱显然很有意义。

李诞说了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觉得,啥都没劲。我后来逼迫自己,因为我喝三块钱一瓶的啤酒,也很开心。但我想,我这样下去是不是就这么完了,我回内蒙,找个屋喝一杯子啤酒。这也行啊!我跟您说,最可怕的,就是这个也行。因为在我心里,这种选择,真的行。所以我就一定要像现在这样,打一个小粉领带,我才能够健康的活着。”

“最可怕的,就是这个也行”——李诞道出了这一代人关键的恐惧。

表面上,佛系青年觉得这也行,那也行,充满虚无感,其实真让他们出家,一定万万不行。因为正如李诞说的,包括他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是“为别人而活”,甚至是为一整套评价体系而活。

而很显然,在现有的这一套评价体系下,导致快乐的不是诗和远方,不是大彻大悟,而是把握机会,迎风干浪,和财务自由。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每出现一个脱离这套体系的价值诉求,都会相继出现一个更大力度的反击和拷问,迅速直接地打压这另外一套价值的出现:

当一位中学女教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爆红网络、点燃人们心中的浪漫、希望辞职去追寻远方以后,就会有卖基金的广告文案告诉你,“世界那么大,没有钱,你真的可以去看看吗?”

当“逃离北上广”的行为艺术爆红网络,点燃人们对大城市激烈竞争、环境污染、高物价高房价的反感、纷纷希望向往自然、隐匿大理、回到家乡以后,就会有《我卖掉北京500万的房产,在老家生活的这两年……》这种爆款文章出现,以“现世报”的凄惨下场,警醒着人们,不要逃离北上广,不要逃离这个修罗场,因为这里,才恰恰是最好的地方——

若要生活在这个最好的修罗场里,就得活在这一套价值体系中。在这里,“贫穷会限制你的想象力”,贫穷更会限制你的快乐,“没有钱,就没有安全感”——

1989年出生的李诞在北京这几年,肯定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处境,而现在,因为获得了这一价值体系下世俗意义的成功,他“感到更多的是快乐”,也“特别感谢这个时代……因为就是像我这样的,也可以穿金戴银。”

必须承认,李诞非常真诚地说出了这代人最真实的感受。

我刚去北京时,有金融业、电影业、连续创业的朋友告诉我相同的事情,我开始不信,因为我固执地认为,在尊重多元的价值体系里,快乐的来源必然是多样的——但后来有了类似的经历后,我终于不得不信。

而在对谈中,作为抒情诗人和“佛系青年”的李诞,很有代表性的讲出了这一点:

“世界就是这么运行的,我就得赶紧地运行起来呗。我就别嘚瑟了,我就加入大家一起运行。世界没有错,我没有说它错了。”

是的,即便是要当一个佛系青年,也得是一个“加入大家,一起运行”的佛系青年。

3 “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这一代人的娱乐至死

而“加入大家,一起运行”,这恰恰是70后的许知远不能接受的。

在访谈中,许知远非常困惑,这一代人为何这么容易“被规训”?

“这代人的搞笑、胡扯不是扩张性的,反而是收缩性的”。

而许知远成长的年代不一样。“对于我们七零年代这代人来说,普遍来讲,都是个体去反抗的,这是非常普遍的。到更年青一代,就突然就消失了。你曾经也是(反抗的),为什么这么快的就消失了?”

李诞悠悠然说,“因为我变成社会了。”

他接着解释,“我的价值观是所有时代都一个德性,都得死。你问我重要不重要,我觉得都不重要。在我真正的内心的想法里,我觉得一切都不重要。”

一切都不重要,因为人间不值得,所以我要娱乐至死——这是李诞坚定表达的、而许知远一定是坚决反对的观点。

但实质上,作为两个时代的文艺青年,许知远和李诞有很大的区别吗?

许知远在《十三邀》某一期采访克里斯托佛·诺兰时,表示博尔赫斯是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李诞则在自己的微博里同样引用了博尔赫斯的原话;

许知远谈到“人是为自己而活,同时帮助了他人”这一观点后,李诞立刻说,这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看法,但是最新的行为科学则认为,“根据我这一年的科学阅读,有科学研究表明,人是为他人而活的”;

在谈话中,两个人在中学和大学时代阅读的内容,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俩还都认为写诗就是人的本能,任何人年少的时候,首先就是诗人。

两人的共性明显大于不同,并非一个本质上就是深刻而感时忧国的知识精英,一个本质上就是浅薄而玩世不恭的搞笑谐星——我甚至认为,如果他们俩生于同一个年代,想必人生选择会相当趋同。

区别只在于,这个时代和许知远成长时代的运行规则,已经很不一样了。生活于其中的年轻人,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在这套价值下生存,“加入大家,一起运行”无疑成为近乎唯一的方式。

于是访谈最后,许知远也终于无奈地明白,“每一代人的方式不一样,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习惯把自己包裹起来,这是从众年代的某种反应。包裹自己是安全的,这个社会可能更少特立独行了。”

既然其他的路充满了危险,并不可行,那就只有和大家走一样的路。

而很显然,对于大多数这代人来说,“加入大家,一起运行”也并非是康庄大道。

这是凭常识就可以知道的结论:社会资源如此有限,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竞争结果如此无情,所以“通往财务自由”这件事,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是一条注定失败的道路。

于是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我们必须看到一些脱口秀段子一样的残酷而好笑的事实: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有的人出生以前就准备好了;

我们都是普通的人,但也可以让自己特别一点,就是成为特别普通的人;

人怎么可以说自己累得跟狗一样,狗如果哪天累了,倒是可以说累得跟人一样……

既然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西西福斯之路,如何走就成了问题:

是哀叹自己的人生是一场巨大的悲剧,还是把“永恒地推石头上山又落下”看作一场游戏,以至于白天累得半死、晚上还可以看一场《吐槽大会》、刷一刷李诞的微博,让自己终于可以开心一下?

那些装作开心的A,感到无力的B,迅速社会化的C,生而为人、深感抱歉的D,每天晚上下了班,看李诞的微博和脱口秀,看他在网络上各种自黑和吐槽,总比看许知远老在批评自己——为什么不质疑肤浅,为什么要这么享受时代,为什么不愤怒不悲伤——来得痛快吧?

娱乐至死,总比不娱乐而致死,来得舒坦吧?

当一个不甘心的佛系青年,总比当一个不甘心的愤怒青年,让人赏心悦目,让自己活泼开朗而和群吧?

就像我那位远方的朋友亦希一样,对这一代人来说,许知远那么多的愤怒与悲伤、质疑与深刻,李诞一句话就解决了,“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如此真实,这就是这一代人无可奈何、艰难开心着的娱乐至死。

而和所有这一代年轻人一样,李诞当然有过黯然的时刻。对谈最后,他对许知远坦承,“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活得不正义。”

许知远问,“什么时候?”

“就是看到有人还在坚持的时候”,李诞说,“当然很快就过去了。我知道我做不了那样的人,我也不应该去做那样的人。”

正是如此,李诞之所以得到那么多共鸣,是因为他自我感觉到不正义的时刻,也正如这一代人感到的时刻,正如《十三邀》里出现的年轻人A、B、C、D,也正如我那位喜欢李诞的朋友,觉得生命并无意义、又在不断行动着的矛盾“佛系青年”亦希。

那晚我们打 *** 的最后,亦希对我说,“我有一次也会对李诞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什么都无意义感到怀疑,特别是在看了《恶毒梁欢秀》之后。”

“我听朋友讲过,梁欢支持许知远,他反对娱乐至死,批评马东是犬儒主义”,我说。

“对,梁欢在节目中说,他之所以没有把李诞说成是犬儒主义,是因为在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中,李诞转发过微博。”亦希最后说。

终于挂了 *** ,我突然想到,亦希是一个女性主义者,相信法律的法学研究生,喜欢李诞的佛系青年,当她面对这个社会上发生的一切时,她能做什么呢?

毕竟,她喜欢的李诞,已经不再顶着一头大粉红头发,而是变成了大平头。支持许知远的梁欢,也不知去了哪里。她的母校就快要消失了,研究生毕业时,她拿到的会是另外一个大学的毕业证书。

三年前的亦希想象不到所有这些,她也只能让自己佛系一点,同时又积极一点,好好工作与生活,看看流行的吐槽与戏谑,觉得人间不值得,再娱乐至死一点。

优质回答3:

注:全文无图,不娱乐不好玩。

既然是感叹,不是评价,我就放开讲。

用流行语说:我看到了两个中国。

许知远是60-70年代那批知识分子的代表。大学生在主流人群中比例不到5%,大学生就是社会的精英,因为会使用电脑。他们迅速淘汰老一代,掌握媒体,掌握话语权。他们认为世界就是他们看的到的那个样子。

李诞是出生在80-90这代人的缩影。这时候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发现情况变了:有果决精明的领导、头顶光环的海龟、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还有游来晃去的帅哥美女。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界里,大学毕业证回归了它本来的面貌。飞进了社会这个大的废纸篓里。

社会的信息越来越多元

好在互联网的科技革命还在继续。互联网让更多的大众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社会的主流声音第一次从精英变成了大众

甚至因为移动互联网,快手今日头条这些app,让更底层大众,那些生活在小城镇,微信朋友圈里没人搭理,微博里信息插不上话,找不到认同的人也有了发声的地方。

对自己的提醒:

只在乎自己在乎的

有人说许知远深刻,有人说他装逼。

有人说李诞有才,有人说李诞肤浅。

不同的人只是站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看待罢了。

我三年前觉得罗振宇讲的好新奇,朋友说他low,我就不高兴。我现在理解这其实是我和我的朋友当时不是一个高度罢了。但罗振宇对于当时一个小镇青年的我,就是一个灯塔,通过罗振宇,我知道了有个东西叫博弈论,黑天鹅,三体,后来慢慢的我知道他主要讲的其实都是些有很久历史的学派与观点。

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只需要在乎自己在乎的。你觉得好的你就学就好了。

ps:我觉得李诞解决了经济自由以后,想法会变得。我现在就想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不想赚没积累的快钱了。

原创禁止转载,你要是转载了我就画圈圈诅咒你。

歪爷  2018.01.23 凌晨3点

4、有没有惊悚悬疑的电影推荐?

优质回答1:

电影《死寂》。阴暗幽森的环境,会说话的木偶,只要你一张嘴,木偶就毫不客气的把你嘴撕裂……一天一个小男孩无意间发现了木偶的秘密,并当着观众的面揭穿了这个秘密,于是一场蓄谋已久木偶复仇家族的计划开始了……电影的结尾是开放式结局,男主的家族最终未能战胜木偶,也就是说会说话的木偶依旧存在……

优质回答2:忌日快乐

优质回答3:

禁闭岛

5、娜塔莉·波特曼到底有多优秀?

优质回答1:

娜塔莉·波特曼,到底有多优秀,拿我们优秀的标准来看,可以说优秀的不得了,拿任何一件事情比,都妙杀一片。了解一下她的优秀之处。娜塔莉•波特曼,1981年6月9日出生于耶路撒冷,今年才39岁,美国女演员、导演、制片人、编剧,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一,就从毕业哈佛大学一点,能有几人相敌,世界顶尖大学,不是都会想上就上的,可见其智力学识能力出群,常人不能比。二,从事行业,竟囊括艺术所有,能编剧,想来文学功底深厚,能导演,其组织协调能力非同一般,能制片,肯定财力雄厚,一人有一项,可谋生养家,一人全会,那就是巨无霸,已经优秀到可怕的地步了。三,当演员已经是综合所有了,一般演员,可以武打,可以言情,可以科幻,演犯罪动作电影如《这个杀手不太冷》,演科幻电影如《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演情感电影如《偷心》,演动作电影如《V字仇杀队》,演爱情电影如《蓝莓之夜》。还有其他,不及累述。由此,作为艺人,她无疑是世界顶尖高手,其成果也是他人无法逾越的巅峰之作,我以为不是用一句优秀就可以了的!

优质回答2:

不知道

优质回答3:

优秀的人从小就开始优秀了,这离不开小的时候的教育,还有自己后期的努力

优质回答4:

犹太人很多是天生的艺术家,再加上高智商和高情商,所以在大多数领域里都有最出类拔萃的人,例如演艺界已经去世的卓别林、卡拉扬、梅纽因等等,在世的斯皮尔伯格、达斯汀霍夫曼、汤姆·克鲁斯等等,甚至还有一个唱歌的鲍勃·迪伦居然拿了诺贝尔文学奖,还表示自己不需要,连领奖都不去。所以,犹太人有时候能够做成的事情往往令人瞠目结舌的,你听说过同一个人能够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居然还能够拿到诺贝尔化学奖吗,这就是犹太人居里夫人干的事。所以没什么好奇怪的。

同类推荐

​天津拓展培训公司(天津CS培训拓展培训)

​天津拓展培训公司(天津CS培训拓展培训)

天津拓展培训公司(天津CS培训拓展培训) 天津拓展培训公司是一家专业为企业提供团建、拓展训练、领导力培训、沟通技巧培训等服务的公司。我们以独特的教学方...

​明智的反义词是啥(明智的反义词语)

​明智的反义词是啥(明智的反义词语)

明智的反义词是啥(明智的反义词语) 明智这个词通常表示明智、聪明、理智、明智。而它的反义词则是愚蠢、愚笨、笨拙、糊涂等。这些词汇通常描述一个人的思...

​植物也怕痒蚂蚁庄园_植物也怕痒痒

​植物也怕痒蚂蚁庄园_植物也怕痒痒

植物也怕痒蚂蚁庄园_植物也怕痒痒 植物也怕痒蚂蚁庄园,这个庄园里面有很多可爱的昆虫,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可以让孩子玩的不亦乐乎。而且这个庄园里面还...

​平车保险电话多少

​平车保险电话多少

平车保险电话多少 平车保险是一家提供保险服务的公司,其 *** 咨询热线为4006-880-880,客服人员将为您提供全面的保险咨询及查询服务,同时为您提供最优的保险...

​常用的增塑剂有哪些(增塑剂简介)

​常用的增塑剂有哪些(增塑剂简介)

常用的增塑剂有哪些(增塑剂简介) 增塑剂是在工业生产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又称塑化剂。凡是添加到聚合物材料中能使聚合物塑性增加的物质都称...

热门排行

随机推荐